春节将至,养老金有“十三薪”?多出来的钱怎么回事?
过年了,大家最盼的不就是年终奖和福利到账吗?可最近有退休老人晒出一张存折,说自己这个月的养老金翻倍了,甚至还开玩笑说:“难不成咱也赶上养老金十三薪了?”这话一出,立马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。毕竟,谁不想在物价上涨的当下,兜里多点钱呢?可这事儿真的有那么简单吗?
究竟是天降福利,还是另有隐情?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。
2025年1月,网上有不少人反映,家里的老人养老金突然多了一笔,金额甚至跟平时发放的一模一样。有人直接给这笔额外的收入起了个名儿:“十三薪”。大家伙讨论得热火朝天,甚至有人迫不及待地去银行查余额,看看自家的养老金账户是不是也“中彩”了。
可别高兴得太早,这笔钱到底怎么回事?其实并不是大家想的国家突然大发善心,也不是政策大升级。根据各地的反馈,这笔“额外养老金”主要有两个来源:一是企业年金到账,二是过节费提前发放。而这两项收入,并不是每个退休老人都有。换句话说,有些人能收到双份钱是“命好”,而不是政策普惠。
一、企业年金到账:专属福利,不是人人都有
咱们先说说企业年金,这是养老保险体系中的“第二支柱”,主要是企业为了留住人才,给员工额外缴纳的一种福利。简单来说,这笔钱就像是给退休后的“额外补贴”。可问题在于,全国范围内,这项福利的覆盖面并不广。根据数据显示,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一般都能享受到职业年金,而企业职工能拿到这项福利的比例要低得多。
为什么这笔钱会在1月份突然到账?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年金的发放时间并不固定,有些地区是按月发,有些地区则是按年发。比如,去年没发的企业年金可能会拖到今年1月一次性到账,再加上养老金正常发放,金额看起来就翻倍了。这可不是“十三薪”,只是时间差的错觉罢了。
但这事儿也有不公平的地方。拿机关事业单位来说,职业年金早已普及,而企业年金在普通企业的普及率却相对较低。换句话说,能拿到这笔“额外收入”的人,基本上是少数。有人感慨:“别说年金了,我退休后的那点养老金都不够买菜。”这话虽然扎心,却也道出了不少企业退休人员的心声。
二、过节费:春节福利,部分地区的“特产”
再说另一个来源——过节费。过年了,谁不盼着点节日福利呢?不过,发不发过节费,发多少,全看地方和单位的“家底”。比如,浙江一些地区的过节费就能达到2000元甚至更高。而这笔钱如果恰好和1月份的养老金一起发放,就会让人误以为是“十三薪”。
但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: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发高额过节费。很多地区的过节费标准相对较低,甚至干脆没有。这样一来,地区之间的差距就显得格外明显。有人调侃:“浙江的过节费能让我多吃几顿大餐,我们这儿的过节费可能连买斤猪肉都不够。”虽然话是玩笑,但背后的现实确实值得深思。
三、养老金“十三薪”:看上去很美,现实很骨感
既然大家这么盼着“十三薪”,那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变成现实呢?咱们来算笔账。根据2022年的数据,全国企业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养老金大约是3300元,而机关事业单位的月平均养老金则接近4800元。如果真要发“十三薪”,国家每年需要额外支出1.5万亿元左右。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
更重要的是,养老基金的压力早已不小。以2022年为例,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是6.3万亿元,支出是5.6万亿元,结余只有0.7万亿元。别看账上还有点余钱,可随着老龄化加剧,未来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人只会越来越多。而养老金待遇的刚性增长,也会让这笔“结余”迅速缩水。
因此,虽然“十三薪”听起来很诱人,但从财政角度和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来看,这事儿很难实现。更何况,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本就存在差距。如果再给大家发“十三薪”,只会让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,对社会公平也没有好处。
四、如何提高养老金收入?关键还得靠自己
既然“十三薪”不太可能,那养老金收入有没有其他提高的办法?答案是有,但前提是不能光靠政府兜底,个人也得多想办法。比如,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广个人养老金制度。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鼓励大家在职期间合理储蓄,为退休生活多攒一笔钱。
简单来说,你可以每月拿出一部分收入,存入专门的养老账户,或者购买一些稳健型的投资产品。这样,即便基础养老金水平较低,也能通过个人积蓄来弥补不足。当然,这需要居民有一定的理财意识,以及长期的规划能力。
此外,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发展也至关重要。对在职人员来说,选择一家能够提供年金福利的企业,未来的养老收入自然会更有保障。而对政策制定者而言,如何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,让更多普通职工享受到这项福利,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。
养老金翻倍了,是惊喜还是误会?其实说到底,这事儿反映的是大家对退休生活保障的关注。物价年年涨,养老金却难以跟上,特别是对一些低收入退休人员来说,日子确实不太好过。有人说:“咱们老了,指望的就是这点养老金,连多吃点水果都得掂量着来。”这话虽然朴实,却道出了不少人的无奈。

